2018-01-31
1月20日,2017中国慈善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为主题,以慈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为重点,凝聚行业共识,盘点年度成就。以下是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在年会上的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本来是一种方向不变、速度不变的直线匀速运动。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速度一致。但我们在感受时间的过程中,却间断性地赋予时间以加速度和节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年度盘点”。
在本次的年度盘点上,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敦和基金会2017年的工作情况。作为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敦和基金会在2017年签约资助了52个项目,签约金额为4.57亿元人民币,2017年当年完成对外资助支付为4.03亿元人民币。
敦和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5月,从2012年5月到2016年12月,四年零七个月,我们对外的签约资助额是4.16亿元,完成对外资助支付为3.27亿元人民币;而2017年一年比此前四年零七个月的签约总额增加了0.41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外资助支付总额增加了0.76亿元人民币。而这并不是敦和基金会在2017年特意提速,数字的背后是布局。
从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是敦和的探索期。这期间,中国公益界有什么类型的项目我们大多都跟过。在2015年10月,敦和基金会理事会确立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的机构使命,提出了系统资助的项目资助策略。2016年是敦和的调整期,机构60%的员工发生了人事变动,但我们的并没有减速,当年对外签约仍是1.19亿,支付1.17亿。2017年对我们机构来说是一个体现使命的布局之年。
敦和基金会做了什么样的布局呢?我选几组照片作一个说明——
2017年,我们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支持创办西湖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马一浮书院,加上此前参与发起成立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我们在这一层面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合作对象的,进行学术和教育研究的平台型项目群。
“种子基金计划”是我们的重点、品牌项目。每年,我们选择一批在传统文化领域里表现活跃的机构,进入“种子基金计划”。2017年又有360多家机构申报,最终由各方专家参与的评委会从中选出15家。我们在做十年规划,十年大概会有100家机构进入“种子基金计划”。对于这些机构,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以外,我们还会帮助他们建立平台,以及互相联系的网络。“竹林计划”是跟中慈联合作的项目,主要面向研究慈善文化的青年学者,为他们提供资助。2018年,敦和基金会将会进一步优化这个项目。“敦和·莲子计划”是一项书院及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扶持基金。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形成了以社会组织为伙伴网络的系统性集群化项目群。
第三组照片是我们参与发起并支持了了“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公益筹款人联盟”、“银杏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一些着力于行业组织建设的机构。在这一层面我们形成了以行业支持为方向的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建设项目群。
当然,我们还有一批点对点的单项项目。在2017年,除了52个新立项目以外,敦和基金会还有64个延续性项目,所以2017年敦和共运营项目116个。
这样一个布局体现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的敦和基金会使命,也体现了三种意愿,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首先,敦和基金会希望在行业里面有更多的基金会、社会组织把目光投向文化建设。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6383家基金会,其中只有不到10%,503家是关注于文化领域的。据CDR的数据,中国基金会中大概不到40家是资助型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里面大概也是10%左右着重于文化领域的。相对于这个行业的需求,相对于中国慈善事业在大发展的进程中,只靠外来引进的一些思想文化和工作策略做支撑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基金会和机构投身于文化建设中。
其次,在慈善文化的建设中,如果对慈善文化进行结构性的剖面分析,大概有三个层面,最内层的核心层面是意识层面,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行善的出发点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去扶贫的时候内在都有一个心理支撑,一个中国人文化的心理支撑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论语中的教导。这种思想在佛教里面就是众生平等,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意识里面就是人格的尊严平等和人在社会中生存权力的起点平等,这就是内核的东西。有了这个内核我们才会觉得扶贫是内心充实的,做利他的事情内心是快乐的。这样一种内心的支撑,怎么样变成项目的操作方式,尤其是怎么变成一个公益人,一个慈善组织,一个机构自身内在的伦理规范?这是中间层即行为层面的东西。当然,最后我们公益慈善的成果也会体现在一个外在的层面,会成为一个慈善意识化了的物质层面,我们建的一所所希望小学就是物质层面。三个层面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转化,既可以从内一层一层走向外,还可以从中间切入,逐渐反省内心,逐渐支撑外部。在这三个层面之间,中间层是内层的行为化,外层是内层通过中间层的物质化。这样一个互相转化过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关注文化的机构能够从内层走向中间层,去体悟、实践、研究。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慈善组织都做得很好,但还没有对自己机构如何从内心所想的慈善意念转化到组织的治理结构、行为规则和操作手法,完成理性的梳理。对此,我们希望在慈善意念如何转化为慈善组织的机构行为方面,能有更多的机构和学者去开拓,如有机会,我们将很荣幸开展这样的资助。
一切文化都是向内完成的,一切真正有文化信念的人,内心世界都是要实践其文化的,希望实践自己创导的文化。就敦和自己来说,既然在倡导中华文化,想把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引领到慈善行为中去,我们也要问一问自己的组织机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文化吗?是一切在权利中释放,在权利中限定,在权利中互相依存的文化吗?我们觉得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提倡的是责任伦理——
最后,我们希望完成以文化精神引领公益项目,以公益方式支持文化事业这样一个循环耦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谢谢大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