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3月28日缅甸地震发生后,爱德基金会第一时间与缅甸合作伙伴开展灾情调研、需求评估等工作,并于3月29日发起响应。
最新进展
4月1日,爱德基金会在曼德勒省KyaukSe District Tada U Township的安置点发放鸡蛋12600个,大米2000公斤,为当地受地震影响的居民提供更好的营养补给,覆盖180户约600人。同时向该地提供一组发电机和应急照明设备,为当地稳定供电提供保障。
据悉,爱德基金会近日还将采购接近十万枚鸡蛋和一批食用油,在曼德勒市附近受灾较重的村庄发放。
当地民众热心帮忙搬运物资
爱德基金会工作人员(右一)与当地伙伴讨论物资发放细节
一线讲述
讲述人:崔亚洲
4月1日下午,我们顶着烈日来到曼德勒市旁边一个叫Tada U Township的小镇。这里有两个临时安置点。我没顾得上查当时的具体温度,但体感告诉我——这里堪比南京的酷暑。
随后,我们开始为民众发放鸡蛋和大米。之前进行需求调研时,我们发现这里的民房受损比较严重,很多居民都无法重返家园,只能在室外空旷的地方暂住。同时,他们在饮食方面也缺乏充足稳定的供应。
物资发放现场
“熊猫!”
在物资发放现场,几个孩子拿起刚领到的鸡蛋,小心翼翼地圈入怀里,突然看到我,有些兴奋地喊道。
此时,烈日当空,我早已汗流浃背,猛地一抬头,刺眼的光让人有点眩晕。但我很快反应过来——“熊猫”也许是孩子们对中国的最深印象,可能也是唯一会说的中文。他们盯着我穿着的红马甲上印着的“爱德基金会”、听着物资发放现场我和中国救援伙伴们的对话,显然不懂具体意思,但可能知道是中文,所以意识到我们来自中国——他们喜爱的“熊猫”的家乡。我猜,他们选择用这样的称呼是想表达心中友好和谢意,这让我心生暖意,也更坚定我们爱德来此是对的,是必要的……
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活泼,拿到物资的他们显得很兴奋,他们中有的不停地围着我们转来转去,甚至还竖起了大拇指;有的双手合十对着我们笑笑又转而害羞地跑开。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彼此都能看见对方眼睛里满满的善意。
当地民众有序排队领取物资
震后酷热,也给他们目前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较大潜在的威胁,譬如卫生条件堪忧,让一些疾病变得格外容易传播,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保证膳食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在前期调研走访中,我们得知鸡蛋这类食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营养价值比较好、又比较容易进行烹饪加工的食物。所以这也正是我们决定为他们提供鸡蛋和大米的原因之一。
当然,鸡蛋和大米的运输比我们想象得费劲得多。一个要做好防摔防碎,一个搬运起来比较吃力,需要更多人手的投入。
幸运的是,在采购和运输的过程中,一些当地民众,特别是华人朋友都纷纷自愿帮忙。当地一些华人朋友告诉我,这次地震发生后,人们发现不少救援力量和物资都来自中国,这让大家一下子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友善。这也更让他们在缅的华人群体心生自豪。
发放过程中,我们的合作伙伴不断地在给我们翻译当地民众的反馈,其中,“实用”“喜欢”“感谢”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
这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素材提供|谭花 乐文
责编|王宜
编辑|黄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