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慈善年会 | 艾路明:用企业家创新精神助力环保和扶贫

2018-02-01

1月20日,2017中国慈善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为主题,以慈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为重点,凝聚行业共识,盘点年度成就。以下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在年会上的演讲全文。

很高兴能参加中国慈善年会,能有机会介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环境保护和扶贫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中国的一些企业工作者,从30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公益、关注扶贫,很早以前就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基金会,比如很多希望工程都是企业工作者一起来推动的。我自己在20多年前也曾经为了扶贫到一个村子里做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甚至把户口也转到了村里面。1998年开始,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一般拥有本村户口的人才能够成为村委会委员,才能成为村委会主任,所以我1998年就把自己的户口转到了农村。当时用了很多不同的办法,来推动村里的扶贫工作,比方说我尝试了用小额贷款的方式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我们采取每亩地贷款300块钱的方式,使村里的很多农民改变了耕作方式,每年每个人纯收入从700块钱提高到了1400块钱。所以,小额贷款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缓解贫困的,但是,通过企业工作者一村一村地去扶贫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效率不是最高的。

如何凝聚企业家精神,把扶贫,把环保,把公益向不同的地方来推动,使它的范围更加广泛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坐标。2004年以前,北京的沙尘暴每年春天都要来临几次,一批中国的企业家,像刘晓光、王石、冯仑,他们来到了沙尘暴的源头——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成立了由企业家组成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希望通过在当地种植梭梭林,既能够使荒漠化情况得到治理,又能够让当地老百姓脱贫。十几年来他们做了很多种尝试,其中有一个尝试他们认为是非常有效率的,就是在阿拉善的腰坝地区推广种植了一种节水的小米。荒漠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大量的流失、蒸发,当地农民过去的种植习惯是种植玉米,每亩地的收入不高,而且消耗的水资源每亩一年700—800方。我们找到了一种小米的种植方法,加上现代的滴灌工艺设施,2017年小米种植的亩均用水量是277方,收入平均每亩地提高了500块钱。对于当地一个中等家庭的种植户来说,100亩地每年可以增加5万块钱的收入,既让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又让地下水的消耗得到了控制。根据科学家的测量,今年腰坝地区地下水的下降已得到了遏制。截至目前,我们在腰坝地区累计种植节水小米近2万亩,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推广种植,地下水不仅不会再下降了,而且还会逐步地回升。这样一种运用企业家创新精神,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当地环境的改善,并且使得当地老百姓生活得到提高的做法,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

我们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做了不同的尝试,比方说在云南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区,那里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是长江的上游水源地,当地老百姓过去通过狩猎、伐木来生活,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日渐濒危,这样的生计方式既不能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又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另外,当地因为有保存得相对较好的原始森林,所以生活着一种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滇金丝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企业家们提出来跟科学家们一起保护滇金丝猴,进而保护当地原始森林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好的能养殖喜马拉雅蜜蜂的蜂箱,由企业家们把蜂箱买下来捐献给三江并流区里的农民,让他们养殖喜马拉雅蜜蜂,采集各种花蜜。这样,农民们就不用去砍树、打猎了。喜马拉雅蜜蜂的蜂蜜营养价值很高,企业家们再高价回购,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出去。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既使得当地老百姓不用去打猎、伐木,又让他们能够通过养殖蜜蜂提高收入。同时,喜马拉雅蜂采集花蜜,又帮助植物穿花授粉保育了森林。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地生态环境变好了,滇金丝猴喜欢吃的食物——松萝(只生长在生态环境很好的区域)也保存了下来。所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就形成了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的链条。所以我们通过滇金丝猴保护计划推动了当地原始森林的保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已经不是在一个县里面推广了,周边的县市也主动找到我们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希望尝试用这种办法,保护当地的环境,同时又可以精准扶贫。

我相信,随着中国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增强,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运用越来越多新的方法投入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中去。我们发现,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地方,往往也是贫困比较严重的地方,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们,会运用新的思维,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担当,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中发挥新的作用。谢谢大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