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让实战培训成果接受检验——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社区项目路演大赛在京举行
1月11日,由民政部指导,安利公益基金会资助,中国慈善联合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起实施的“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培训迎来收官之战,近50位学员通过路演展示交出了实战培训的“考试”答卷。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培训班项目路演现场
路演现场的评审团阵容强大,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安利公益基金会项目部部长虞鑫、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和社团法人台湾社区培力学会理事长、国立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国立联合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王本壮等作为评审导师和点评嘉宾出席。同时,还有来自朝阳门街道、大栅栏街道、金融街街道、田村路街道的多位社区书记、社区居委会代表和50余位大众评审共同参与活动。
安利公益基金会项目部部长虞鑫发言
安利公益基金会项目部部长虞鑫作为项目方代表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人才是推动整个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安利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一起发起实施的“中国公益人才培养计划”,其宗旨是为配合和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打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真正有所突破的专业课程,并在行业能力建设方面展现出核心价值。随着公益慈善同仁们的辛勤投入,中国公益慈善的蓝海正在不断形成,他预祝学员们未来有更加优秀的表现,成为这片蓝海中真正的主力。
学员社区项目路演展示
本次“社区项目路演大赛”学员分为四组进行展示,表现形式多元新颖。第一组学员带来石头社区“故事汇”项目的短片解说,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传承社区自己的故事,拉近居民间心灵与情感的距离;第二组学员通过节目访谈形式展现出 “时间银行·情暖夕阳”项目,致力于搭建贯穿线上线下的志愿服务平台,激活社区居民、志愿者、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让社区的需求在自己内部解决;第三组围绕“阜四大家园,温暖小庭院”项目进行阐述,通过组织开展提升社区参与感、展示个人价值、发挥社会价值的三个层面的系列活动,激活老年人的存在感、价值感,使其成为社区活动的主力,发挥自我价值,带动整个社区的改善;第四组通过情景剧演绎,展示“爱胡同”解决方案,该项目对朝阳区的四个社区做了创新性资源整合,兼具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文化活动、打工子弟照管、企业社会责任等主题,为毗邻社区打造出一个资源互通、平台互通、活动互通的公益联合体的新型项目模式。
社团法人台湾社区培力学会理事长、国立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国立联合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王本壮强调了项目的评审标准,首先在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中,需要整个团队的投入,发挥出每个人的作用;第二在项目的启动初期,要充分调研可行性,项目设计是成功的关键;第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给干系人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第四在项目结束以后,总结出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经验教训。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柳江红特别指出,对公益项目的设计以及实施,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是项目的创新性,第二是项目的可持续性,第三是项目的可复制性。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工硕士实务导师卢磊建议,在做公益慈善项目时,一定要兼顾利益相关方,仅仅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够的,“助人自助、自助助人”,依靠和整合更多的资源力量才能做得更好。公益人做的工作是有温度的,“我们的事业中要有情感的投射,但一定要不失理性的思考,在仰望天空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他表示。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充分认可学员们的努力成果,他建议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项目做的非常专业、很有文化,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心灵的感动。他希望学员在项目设计时要参考学习,对其内在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找准社会价值的立足点,体现出项目的创新性和专业性。
本期培训得到了北京市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田村路街道阜石路第四社区、金融街街道温家街社区以及朝阳门街道礼士社区、头条社区、新鲜社区、竹竿社区的大力支持,现场对4个街道进行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实践基地”的授牌;并颁布了路演获奖名单,最具潜力奖:“时间银行·情暖夕阳”项目、石头社区“故事汇”项目,最佳风采奖:“阜四大家园,温暖小庭院”项目,最优团队奖:“爱胡同”项目。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做总结发言,她对于安利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并期望学员们通过培训在友谊、知识和事业等方面获得更大收获。她表示,当前的社会问题多元而复杂,不是个人或单一部门所能解决的,公益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肩负着伟大的理想和使命,面对这些困难要知难而上,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专业职业,才能把自身的价值和特点放大。慈善组织从业者是有着特殊使命、独特眼光、独特方法的一群人,“公益慈善行业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慈善界同仁一定可以分享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美好生活”。
继去年10月启动的密集培训,以及随后近两个月的实操训练,“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至此顺利结课。其后将评选出TOP10学员,分别颁发10万元公益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起所在组织机构的发展。
与往期相比,本期培训围绕“社区问题的社会化解决模式探索及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技能培训”主题,引导学员灵活运用理论、案例和工具,深入社区调研实际社会问题,切实增强学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宣传推广等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培训班为配合社区实战的开展,为每组学员配备了强大的导师团队,包括民政体系政府官员构成的政策导师团队,具有丰富社区实战经验的实战导师团队,由来自SAP、PPG、康菲石油等跨国公司CSR经理人担任的观察员团队,以及街道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社区指导员团队,共同督导学员进行实战培训。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自2012年创立,由民政部指导,安利公益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共同发起。该项目是中国首个由政府指导的民间公益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支持中国公益慈善领军人物个人成长和机构发展,探索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新模式,被视为公益慈善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工场”。迄今为止,全国有超过2000家公益慈善组织在线申报参与项目,经由知名基金会负责人、业界著名学者等组成的专家团严格评审,共有150名行业骨干接受了培训并从中获益,已评选出20位最具潜力的公益慈善领军人物,并向其颁发了200万元的公益发展资金,项目荣获了“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创新100”特别创新奖。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培训班集体合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