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距离地面垂直高度1000米以内,视地区特性和实际需求可扩展至3000米以内的空域,通常被称为低空。低空经济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是一个事关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对于拉动国内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升应急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涉及航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旅游、航空教育、航空空域资源管理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低空经济正在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截至目前,持有现行有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员数量超22.5万人。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的无人机将近60.8万架,较去年年底增长48%;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数达981.6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万小时。中国民航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三级体系已建成,累计建成并联网28个低空飞行服务站,服务覆盖24个省份,建立13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民用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投入使用,北斗机载终端覆盖率达95%以上,低空目视航图已初具雏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低空经济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行业政策,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低空经济”概念,拉开了充分开发低空资源、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低空经济。《纲要》提出,发展新一代空管系统,推进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推进各方信息共享。构建基于性能导航为主、传统导航为辅的适应各类航空用户需求的中低空航路航线网络。
民航局于2022年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开展有人无人融合运行试点、城市无人驾驶航空器配送示范试点、有人无人融合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应用吨级以上专用物流无人驾驶航空器。到2030年,逐步实现无人驾驶航空融入国家空域体系。2035年,建成广覆盖、智能化、多元化,与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配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