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3月31日,以“爱与AI 看见未来”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公益年会于北京成功举办。活动由《公益时报》社主办,汇聚公益慈善领域政策制定者、科技领军者与实践创新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公益慈善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受邀出席活动并以《AI赋能 共筑公益慈善新生态》为题作主旨演讲,系统阐述AI技术赋能公益慈善生态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图景。
据悉,本届年会在思想交锋、行业前瞻、实践赋能三个方面,从行业发展、行业观察和公益创新三个维度,围绕“慈善组织的项目之道”“公益之于教育”“科技改变公益”等议题展开跨界对话。年会现场还发布了“2024年中国公益发展回顾及十大关注”“2025中国公益关键词”“2024中国公益年度纪录”,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实践经验。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参加第九届中国公益年会。感谢《公益时报》社搭建的宝贵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公益慈善如何与人工智能结合,形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局面?如何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人文关怀的本质追求?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技术等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震撼全球,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范,推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数字化”向“数智化”加速跃进。
科技创新是公益发展的动力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技术革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飞跃都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催生出新商业模式和社会形态。一个行业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新技术的应用,公益慈善事业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既是经济水平、法治建设的映射,又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频,同时也是一场科技赋能的深刻变革。二十多年前,互联网技术让公益行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春天,将公益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维连接与互动,服务模式从统一供给转向精准响应,价值创造从狭义的捐赠款物升级到更多元的赋能协作,公益的内涵被无限延展扩大,“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常态。我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参与人数之多、交互方式之丰富,在全球都首屈一指。去年9月,随着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互联网公益平台内部治理更加完善,技术创新与制度规范双管齐下,为构建透明、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慈善体系提供了双重保障。
如今,我国互联网网民已突破11亿,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约2.5亿。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有望带来更多科技领域的潜在创造性突破。与过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元宇宙等技术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将带来颠覆性的突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AI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便利千家万户。
人工智能拓展公益新玩法
当人工智能与公益慈善相遇,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创新窗口正悄然开启。在这场技术驱动的公益变革中,科技企业的创新实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先锋角色: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在核心产品中嵌入公益接口,利用人工智能等不断拓展公益新玩法,并推动社会协同模式的进化,让公益不再只是社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开放表达、密切协作、共创共享,为构建包容普惠的公益新生态注入无限活力。从应急救灾、生态保护、医疗养老,到教育公平、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人工智能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民生全领域的公益网络,不断突破慈善边界,提升资源调配效率,为复杂社会议题提供更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在应急救灾领域,人工智能早已大显身手,逐步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的应急管理体系。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就是生命。人工智能化身智慧中枢,通过灾害预警、救援路径规划、废墟生命探测、救援物资调配,为生命救援争取黄金时间。就在上周,全球首款“急救机器人”在北京亮相,这种机器人能跨越复杂地形,在极端环境下执行救援任务,开启了应急救援的“智救”时代。
面对教育公平的难题,人工智能架起了跨越数字鸿沟的云端桥梁。通过助力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建构、教师专业发展,它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让乡村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在贵州山区,DeepSeek部署的“AI支教舱”让乡村学子可以实时参与城市名校课堂。乡村学校“智慧操场”则通过数据捕捉分析,实时分析学生运动情况,定制训练方案。东润公益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是支持乡村青少年足球发展,我们最近正在与各高校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球员训练、健康管理、比赛分析等方面。不过,技术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坎坷,我们要警惕新的数字鸿沟出现,不能让乡村孩子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掉队。
人工智能也在重塑文化保护范式,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面对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算法展现出惊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以文物修复为例,据国家文物局数据,2024年全国已有63%的濒危壁画启动AI修复计划,修复效率提升40倍。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推出的“识典古籍”平台,用大模型破解千年典籍密码,让更多古籍“活”起来,传下去。以前要数百年才能完成的数字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缩短到数年,而且机器学习能力还在继续强大。
在自然环境保护领域,人工智能化身“生态哨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方面。腾讯“野朋友计划”小程序能高效处理海量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图像数据,识别濒危物种。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引入AI摄像头和声纹识别技术,能精准辨认每只大熊猫的个体特征,并实时监测栖息地环境变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人工智能正在开启无人化智慧监测、采样与分析,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人工智能赋能公益领域的时代正在到来。以上这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当技术怀着公益之心,就能创造出超越想象的社会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二者的融合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从项目管理到服务实施,从资源调配到效果评估,人工智能技术有望贯穿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各个环节,推动整个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智能驱动”,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展望未来,公益慈善行业有望进化为“全球智慧大脑”。这并非程式化的技术堆砌,而是人机协同的有机生态。最终的愿景是在严格遵循隐私安全与伦理准则的前提下,所有公益机构的数据库将实现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成为洞察需求的社会显微镜,实时分析全球饥饿指数、教育缺口、救灾需求等信息,人类将拥有“上帝视角”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技术赋权,本质上是以数据流动打破善意孤岛,让温暖穿透地域与认知的边界,抵达最需要的角落。
挑战与未来:走向负责任的科技向善
在我们为科技赋能欢呼雀跃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既重塑着文明演进轨迹,也潜伏着许多隐患,如:智能鸿沟、算法偏见、隐私泄露、虚假信息、信息茧房等,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甚至可能稀释公益的人文温度,侵蚀社会信任的根基。如何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呢?
科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却难免会带上技术运用者的价值选择。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建立有效的治理原则与框架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确保其安全、可靠、公平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向善”是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基本原则,它体现在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方位价值引导上,强调技术发展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为根本目标,将人的发展需求置于核心地位。科技向善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实施及监管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影响,植入公平性评估,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避免技术进步成为加剧社会分化的工具。当智能鸿沟和治理差距慢慢被弥合,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数字发展环境将被逐步构建出来,数字红利、智能红利得以不断释放,从而惠及所有人。
无论技术如何革新、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公益的使命永远不变,那就是——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让每份善意都能抵达。科技应该成为托举文明进步的力量,未来的“人机共治”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共生:让算法服务于善意传递,确保飞速发展的科技不会伤害到人类;让公益理念贯穿于所有科技产品中,帮助科技实现更大价值;将人性的闪光面注入科技内核,公益让科技更有温度。
如今,站在历史演进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远超当下想象,科技赋能公益的广阔前景也才刚刚展开。期待未来人工智能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更加广泛深入,从而更有力的推动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